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9:29:00    

□刘慕玲 卢彰诚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在不断深入推进,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构建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体系。在革新传统思政课程模式的基础上,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兼具数字素养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育人实效的跨越式提升。

价值引领与数字素养协同发展

思政教育与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改革发展,首要任务是理解、把握好数字经济的专属特征,做到以价值为锚、以技术为翼,实现思政教育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育人实效、筑牢育人根基。价值导向锚定技术伦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技术向善的正确理念,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设置“数据安全”“算法公平”“平台责任”等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入讨论,明确数字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原则与边界,引导学生能够辩证看待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素养培育嵌入价值维度:数字经济背景下,需要着重培养具备数字化能力、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在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时,必须考虑对学生信息批判能力、数据治理意识、跨文化数字写作能力等相关技能的培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三全育人”模式的数字化升级。“三全育人”模式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范式,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员协同育人机制: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选择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实现育人实践精准化;搭建多方协同的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帮助下,对各相关主体的育人实践进行全面、细致记录,在日后的考核评价环节作为可追溯、可量化的参考指标。全方位评价体系:运用物联网、AI等先进技术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参与程度、互动偏好等多维度数据,对课堂思政的开展情况进行画像,动态评估育人效果。全过程育人链条:将思政元素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实验实践、考核评价等环节,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流程渗透,形成“显性思政+隐性思政”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打造多维融合的数字思政生态

构建“思政+数字技术”立体化课程体系。绘制专业课程思政图谱,实现精准融入。利用数字化技术分专业构建思政育人矩阵,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合进各专业课程中,在计算机类的网络安全课程中强化网络空间主权、数据主权意识。开发“思政+专业”交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数字经济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平台经济垄断的资本主义本质这一问题;以“数字人文: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探索AI在非遗保护中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技术赋能课堂改革,运用AR、MR技术手段创设虚拟场景,营造沉浸式、交互式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感受思政教育。例如,带领学生云参观各类博物馆、历史遗址、红色旅游场所,或者将书上的名家、名言搬进虚拟世界,让学生在与名家的对话互动中获得沉浸式体验。设计项目式学习课程,借助现有的智慧社区开发、数字助农平台设计等真实项目,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项目全程,无论是技术实现还是社会效益都通过自主调研、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有利于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打造“思政+数字素养”双能力教师队伍。基础培训与专项提升并重。定期组织数字经济与思政教育融合专题培训,邀请数字经济领域专家、思政课名师及企业代表联合授课,系统讲解数字经济的技术逻辑、产业生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帮助教师建立跨学科认知框架;按学科专业分类开展专项培训,如经管类教师聚焦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制度创新、跨境数据流动与国家安全观,计算机类教师重点学习算法伦理、人工智能的社会责任、开源社区的协作精神与科技文化创新。完善跨学科教研协作机制。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行业导师共同协作,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挖掘数字经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各主体之间取长补短,为课堂思政的实效提升提供保障;开发数字经济教育资源云平台,整合思政微课、行业案例、政策法规等模块,支持教师在线备课、资源共享。强化考核激励与示范引领。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加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一项,以此激励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堂思政的建设实践中,努力提升政治素养和技术素养;定期举办优秀示范课评选活动,将优秀案例做成公开课、教学录像,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

实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路径驱动。深化校企合作双课堂建设。联合高校、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联合行动为课堂思政的研发、建设提供建议;针对学生参加的思政实践活动,设置相应学分,对活动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以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践任务。将思政元素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举办数字经济与社会责任创新创业大赛,评选最具社会价值的项目;聘请数字经济领域的优秀企业家来校担任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在提供技术创新指导的基础上,向学生传递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用科学技术报国的正向价值观。拓展社会服务时间维度。组织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化的社会志愿活动,如数字助老、数字助残等,利用所学到的技术和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有能力的大学生还可以尝试开发适老化App或配套使用的辅助工具,在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自身能力。

(作者单位:刘慕玲为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卢彰诚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