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头部厂商加速入局!eSIM渐行渐“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1:34:00    
图片
终端不断加持下,eSIM产业能否如愿驶入快车道?

近日,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Power On》通讯中透露,苹果正在开发的折叠屏iPhone将搭载四颗摄像头,该机型将搭载苹果第二代自研C2基带芯片,支持蜂窝网络,全面推行eSIM方案,不会配备实体SIM卡槽。无独有偶,博主@数码闲聊站发文,透露小米将推出一款LTE智能手表,支持独立eUICC芯片的eSIM技术。

今年以来,从GSMA联合中国联通推出首届eSIM专题展,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对eSIM业务相继“解冻”,再到各大终端厂商相继推出eSIM产品,沉寂了两年的eSIM突然又火了。

随着近年来AI崛起带来物联网的繁荣,正推动中国eSIM产业驶入爆发性增长的“快车道”。根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至2025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据Jupiter Research测算,到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长至1.95亿。

在AIoT爆发与全球eSIM商用进程加速的双重催化下,eSIM产业能否突破技术与市场的障碍,真正驶入快车道?《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研究组从技术与商业利益、用户权益与安全管控,拆解eSIM重启的逻辑与困局。

eSIM是什么?有何优势?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简单说,eSIM就是将传统SIM卡电子化,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无需再插入物理SIM卡也可激活运营商提供的蜂窝号码。

相比传统SIM卡,eSIM卡具有体积小巧、成本低廉、安全可靠且使用便捷等特点。它能减少终端设备内部占用的空间,给予产品设计更多创新可能。在当下消费电子不断追求小型化以及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eSIM卡的市场需求有望迎来显著增长。

从eSIM 卡小巧体积最直接的影响是减少了终端设备的空间,国内绝大部分用户Nano-SIM 的物理规格是12.3 毫米×8.8毫米×0.67 毫米,相比之下,eSIM占用空间仅为Nano SIM卡的1/3,且以贴片形式直接焊在主板上,免去了卡槽与托盘,不仅提升了整机的密封等级和防水防尘能力,还把省下的空间让给电池、相机模组等部件,进一步帮助设备做薄做轻。

从成本端来看,如果把结构简化带来的物料节省、配置文件的订阅管理费用以及对电池续航的正面影响一并计算,eSIM的“总拥有成本”已具备优势,足以满足对价格高度敏感的物联网终端。Transforma Insights 的数据显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eSIM方案比传统可插拔 SIM 低约 8%;若进一步把eSIM直接封装进通信模组,这一差距可扩大到 11%。

在MWC上海展期间,紫光同芯常务副总裁邹重人从运营商获客成本进一步解读eSIM了优势,他表示,“对于运营商来讲,eSIM的产品能够帮助运营商更方便地获客,降低运营商获客的成本,因为传统意义上来讲,我们运营商获客是通过线下的门店、网点,通过实体SIM卡发展用户。有了eSIM产品之后,运营商可以通过线上的渠道发展用户,不用再去为发展用户寄送SIM,节约成本。”

尤为关键的是,eSIM能够给予用户更好的产品体验,其允许运营商切换自由,用户无需繁琐地注销旧号再重新开户;在国际旅行中,出国后也不必承担高昂的国际漫游费,直接接入当地网络即可。

在邹重人看来,从用户体验成本视角看,传统SIM切换属于“高摩擦操作”:用户需承担物理开卡、插针取卡、遗失风险等多重交易成本,尤其对老年群体形成显著负效用。eSIM将该流程数字化、零接触化,实质是将运营商选择与套餐更换的边际成本压缩至接近于零,显著降低了用户在不同网络间的切换门槛,从而提升运营商之间的价格发现效率与用户剩余价值。

缘何进入发展缓慢期?

eSIM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1年,eSIM的首份专利由苹果申请,在申请中苹果称该技术可以告别传统的插拔SIM卡,仅使用通信设备就可以直接使用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服务。2014年,苹果在iPad Air 2上首次应用eSIM卡,开启了eSIM技术在智能设备上的应用先河。

2016年,eSIM迎来关键转折点,逐步从最初的概念开始走向标准化,同年2月GSMA宣布完成eSIM规范的制定,适用于iPad等可穿戴设备,意味着全球eSIM技术应用拥有了全球统一的标准规范。

2018年9月,苹果iPhone XS/Max加入eSIM双卡;2022年9月美版iPhone 14彻底取消实体卡槽,带动美国eSIM渗透率由2020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38%。

从国内来看,2018年,中国联通开启了六个城市的“一号双终端”eSIM卡业务试商用,并在同年4月成立了eSIM产业合作联盟,2019年,中国移动也启动了七个城市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非物联网设备)试商用。

2020年开始,国内相关政策正式“开闸”。2020年10月,工信部批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开展eSIM技术应用试点;2021年11月,工信部就正式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嵌入式SIM卡(eSIM),新兴技术应用,深化新技术新业务在垂直行业和领域的拓展”。

从国内三大运营商对待eSIM态度来看,中国联通在eSIM上最为积极,2022年,中国联通建成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eSIM管理平台,具备一号双终端、独立号码双业务能力。

就在外界普遍认定eSIM即将全面铺开之际,三大运营商却在2023年不约而同地贴出通知:以“系统维护升级”为由,暂停接受一号双终端的智能手表eSIM和独立eSIM卡的申请,eSIM就此走向了长达2年的沉寂。

外界不禁要问,为何就在行业正走向繁荣的时候,突然被叫停?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对《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研究组表示,对于叫停的原因,在行业内的普遍推测,主要源于对安全的担忧。彼时的技术平台许存在一些漏洞,尚不够完善,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正如杨光所说,真正的红线是安全。eSIM的数字化身份用伪造证件批量开卡,这些“隐形号卡”成为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的新弹药。此外,一旦手机原生支持eSIM,理论上可以一键开通全球任意运营商的号码和流量套餐,相当于把“国际漫游”做成了“本地套餐”,增加了监管难度。

捷德MS事业部总经理张晓东对《通信产业报》表示,市场上对“eSIM安全性”的误解实际上更多地源自eSIM被恶意、非法、灰色使用后所导致的诸如电信诈骗等不良现象,与eSIM技术本身无关。但的确给监管机构、运营商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近年来,国内运营商通过不断完善业务流程、监控手段、以及一些技术手段非常有效地遏制了eSIM产品的非法使用。

另外,一旦用户可以像换App一样换运营商,运营商强绑定的存量用户将瞬间解绑。eSIM的“一键换网”把原本需要线下跑营业厅、层层审批的携号转网,压缩到几分钟就能在线完成,竞争门槛瞬间被砸成平地。更棘手的是“一号多终端”手表、平板都来吃手机套餐的“大锅饭”,谁多用谁少用、超额怎么算、漫游怎么拆,计费系统都需要重新设计。

缘何在这个节点爆发?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研究组观察到,从2025年3月,中国联通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期间与 GSMA 联合发布 “AI全时空连接” 行动计划,聚焦 AI、5G-A和eSIM技术的融合发展,到6月在上海MWC期间GSMA联合中国联通推出首届eSIM专题展并举行eSIM峰会,再到7月11日OPPO宣布旗下Watch X2系列成为首批支持中国移动 eSIM服务的智能手表,产业端在eSIM领域重新开始活跃起来了。

“从2025年开始,中国的eSIM将进入快车道。”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在今年MWC上海展上也直言。

捷德(G+D)MS事业部总经理张晓东表示,聚焦中国市场,尤其在过去的两年中,由于之前因 eSIM被非法滥用引发的电信诈骗等现象较多,运营商确实对某些eSIM应用场景实施了严格管控。然而,运营商对eSIM技术的应用前景依然保持信心,并未轻言放弃。相反,他们通过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积极防范eSIM的非法或灰色使用风险。

种种迹象都在标明,eSIM重启的信号已经越发明朗,为何在运营商叫停两年之后,又突然“热”了起来?相关业内专家在接手《通信产业报》采访时都提到了两个关键词—AI+物联网。

GSMA产品总监李浩然在今年MWC上海展上表示,“下一个爆发点,我们看重的是IoT(物联网),最近几年,GSMA正积极推进IoT相关标准的制定,我们预测,到2030年,IOT应用中将有超过50%会调用到eSIM。”

“如果在AI时代不想失去AI,就必须实时在线。”在中国联通终端公司陈丰伟看来,AI对于终端链接的需求是极大增强的,但现在的终端只有WIFI的链接,因为很多场景脱离了手机使用场景,它不能依赖于手机,互联网时代失网就是失联,AI时代失网就是失智。因此,eSIM恰好符合AI终端的特性,未来的终端都将可能嵌入到eSIM,给eSIM领域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也对《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研究组表示,由于物联网设备通常对体积、功耗和维护成本有较高要求,eSIM的嵌入式特性使其成为理想选择。无论是智能家居、车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eSIM都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蜂窝网连接,并极大地简化了设备的部署和管理。

除了AI、物联网快速发展对eSIM需求的激增之外,eSIM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在手机端的发展,正倒闭国内运营商及终端厂商重新重视eSIM的发展。目前来看,包括OPPO、vivo、小米、三星等品牌的很多旗舰机型国际版都支持eSIM技术,但国行版仍未开通。

从手机终端最新的动态来看,今年3月就有消息称,iPhone 17 Air为了追求极致轻薄的体验,彻底移除了实体SIM卡槽,仅支持eSIM技术。6月有科技博主曝出,华为Mate XT的小迭代机型 Mate XTs三折叠手机也有可能抢下国内eSIM手机商用的首发。

杨光表示,去年市场曾传闻,苹果计划将仅支持eSIM的iPhone手机市场范围扩大至欧洲等地,而近期苹果、华为在手机市场对动作释放了重要信号。尽管因与运营商合作等因素,其市场拓展步伐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仍彰显了苹果作为手机终端行业头部厂商的影响力。 随着支持eSIM的手机不断普及,预计未来此类手机将越来越多,这将促使运营商积极筹备、应对策略调整。

张晓东表示, 在全球视野下,eSIM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聚焦中国市场,近两年来,由于部分不法分子利用eSIM进行非法活动,导致电信诈骗等安全问题频发, 使得运营商在eSIM业务拓展方面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对相关应用场景进行了严格管控 。

“不过,这一举措并非是对eSIM技术全面否定或放弃。相反,运营商依然对 eSIM技术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为有效解决eSIM安全隐患,运营商积极完善业务流程,例如优化实名认证流程,确保用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强化内置证书的申请及使用管理,提高证书发放和使用的安全性;在技术层面也不断发力,通过机卡 + 三码(EID/IMSI/IMEI)绑定技术,增强 eSIM与设备的关联性和安全性,同时利用电子围栏技术,对eSIM的使用范围进行精准限制,防止其被非法或灰色使用,为eSIM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健康发展筑牢安全防线。”张晓东进一步表示。

对运营商影响几何?

从目前国内来看,尽管各大终端厂商在eSIM领域均有所布局,但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智能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手机端的应用尚未解禁,可见,手机端大规模的普及应用是eSIM破局的关键。

反观国际市场,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发布的《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截至2024年6月,面向消费者的eSIM设备已增长至271款,其中智能手机占63%。同时,全球提供eSIM手机服务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也大幅增加,从2018年底的24个增至2024年年中的123个(不含漫游服务)。同时,开通eSIM手机服务的运营商数量也增长至441家。

事实上,eSIM的全面应用远不只是舍弃实体卡那么简单,其背后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尤其手机端eSIM的应用将对运营商带来深远的影响。

杨光表示,目前,手机端用户仍为运营商收入的核心来源,且消费者已习惯传统的模式,此类模式历经多年趋于固化。若引入eSIM模式,消费者更换运营商的便捷性将显著提升,为运营商带来不确定性,用户能够便捷地在线完成运营商切换,这将对运营商传统的依赖“用户粘性”的商业运营模式带来重大冲击。

“一方面,消费者可能因资费因素从大型高价运营商转向小型低价运营商;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或为追求更优质的网络服务,从小型运营商流向大型运营商。这一变化将迫使运营商重新审视并调整其市场策略与服务模式,以应对潜在的用户流失与市场份额变动风险。”杨光进一步解释称。

除了运营商竞争格局的冲击外,eSIM还将对运营商营业厅服务、用户粘性变化、用户数据管理、收益模式等一系列环节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用户数据管理方面,因涉及更多数据传输和存储,运营商需强化数据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篡改或滥用,同时满足更严格的隐私法规。成本上,虽节省实体SIM卡制卡、包装、物流等成本及线下营业厅部分业务办理成本,但需投入资金建设eSIM系统和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管理,培训客服人员,短期内可能增加运营成本,长期有望随业务规模扩大和技术成熟实现成本优化。

收益模式上,传统SIM卡销售和流量套餐模式受冲击,运营商需通过提升服务、创新业务、拓展用户等增加收入,如推出增值服务、联合营销活动、精准营销等。用户关系方面,eSIM使用户更换运营商更便捷,削弱了传统SIM卡与运营商的绑定关系,降低用户粘性,但运营商若能提供优质网络体验、个性化服务和有竞争力的资费,可增强用户归属感,重建关系。

总的来看,eSIM再度走到聚光灯下本质是技术演进(AIoT爆发、终端智能化)倒逼产业变革,但其全面落地,尤其是撬动运营商核心腹地—手机端用户,仍深陷于“用户自由”与“运营商掌控”的根本矛盾漩涡之中。它虽为物联网铺就高效通路、为用户提供无缝体验、并降低全链路成本,却也彻底动摇了运营商赖以生存的用户粘性壁垒和传统业务模式。安全红线、存量利益分配难题、以及运营商如何在用户高频切换时代重构竞争力,成为横亘在eSIM通向真正繁荣之路上的最深沟壑。能否在安全与市场找到平衡点,化解运营商的“用户流失恐惧症”,将是决定eSIM能否从“技术可行”迈向“商业普及”的关键战役。

采写:李洪力

编辑:洪力

指导:辛文

图片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