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章丘枣园街道“汉韵葱乡·和美枣园”示范区建设提速增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4:02:00    

鲁网4月20日讯 暖春的枣园街道,乡村振兴的富硒土地上热潮涌动:齐鲁师范学院师生穿梭于各村丈量墙绘尺寸,贾庄村的生态园及文化长廊初现雏形,史家村新竖起的红色村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自“汉韵葱乡·和美枣园”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枣园街道按照“城乡融合、集中连片、串点示范”的工作思路,向春而行、全力出发,通过校地合作赋能乡村设计、特色产业带动增收致富、文明乡风浸润百姓生活,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设计增颜:校地联动 绘就乡村新底色

在胡迪村的巷陌间,齐鲁师范学院设计团队正手持测绘仪精准记录墙面数据,与村民热烈讨论墙绘主题。“我们已对10个村完成首轮调研,垛庄村的‘生姜长卷’、万新村的‘商道记忆’等文化墙设计方案即将定稿。我们要让每面墙都会‘说话’,每条路都有‘故事’,把和美乡村建成传承历史、映照当下的精神家园。”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场“高校智库+乡土文化”的碰撞,正让规划图上的“一村一韵”渐成现实。

史家村投资粉刷村口牌坊,安装一面面鲜艳的国旗,打造“红色示范街”;以新中式设计复古村标,融合盐商历史与现代和美元素,突出“新旧对话”,让“踏进村口见初心”的规划构想迈出关键一步。万新联村铺设透水方砖,硬化绿化街巷500平方米,方便村民出行生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朱各务联村、王曹村粉刷牌坊,绿化美化街巷,形成“一步一亮点、一墙一风景”的乡村景象。大站村绿化补植中心大街苗木,粉刷文化广场休闲凉亭,文化墙主题正在定稿。曹庄村绿化示范街巷,修建一处休闲广场,建设一座连心亭,为村民健身活动提供活动阵地。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枣园大地上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项目攻坚 激活致富新引擎

春阳暖垄,沃土生金。随着气温持续回升,垛庄村姜田迎来黄金种植期。合作社村民们正紧抓墒情,翻整土地、开沟培垄,将饱满姜种嵌入肥沃土壤,随后搭建拱棚、覆盖保温膜,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近年来,垛庄村做大做强生姜文章,积极打造“垛庄生姜”农业产业品牌,在依托保鲜冷库、生姜清洗线的基础上,推出生姜种植全程化托管模式,通过“统一种植标准+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实现从选种到管理的专业化运作和生姜产、销、存一条龙服务,让传统生姜产业焕发现代农业活力,为村民铺就“姜”来致富路。“去年我们村生姜产业产值突破2400万元,今年,合作社现已正式签约70亩。在此基础上,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建仓库、找厂家,做大生姜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村支书宁小芳指着与超市签订的供货合同信心满满。从地窖存储到冷链物流,从原料供应到姜糖研发,从“传统耕作”到“链式发展”,这条“土生姜”变身“金产业”的富民跃升之路,正是街道“一村一品”战略的生动注脚。

朱各务联村的白背毛木耳产业同样令人瞩目。在2个白背毛木耳试验大棚内,24万只菌包已进入出耳关键期,技术人员正24小时监控温湿度,为6月丰收保驾护航。朱各务联村瞄准特色产业,引入高附加值的白背毛木耳项目。经科学测算,该产业亩产干木耳1.5万斤,2个示范大棚年预计产值达78万元,收益39.6万元,带动3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村两委同步规划推进白背毛木耳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扩大种植规模,延长深加工产业链,完善仓储物流体系,通过“变废为宝”模式,既实现生态循环,又为村集体增收开辟新路径。

生态链蕴含文化链、产业链,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兴路径。贾庄村盘活流转40亩桃园土地资源,高标准打造生态园牌坊地标景观,以特色建筑构建乡村旅游第一视觉符号。依托党建文化长廊建设,将百年村史与非遗有机融合,生动呈现传统秧歌扮玩、吕剧展演的民俗精华,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在藕池景观提升工程中,既保留辘轳头、古井等农耕记忆符号,又引入高产莲藕品种与生态龙虾养殖技术,通过“藕虾共生”模式延伸产业链条,10月即将启幕的首届龙虾节将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洛庄村聚焦特色产业延链补链,以玫瑰产业园建设为核心,修建完善藕池排水系统,巧妙植入休闲亲水设施,打造集农业生产、文化体验、网红打卡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形成“玫瑰映日、鱼荷共舞”的特色文旅品牌。街道通过基础设施提档、文化资源活化、产业形态创新,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既留住了乡愁古韵,又释放了生态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文明浸润:红色基因 滋养治理新气象

中午的万新联村幸福院,老人们一块围坐,品尝“长者食堂”的可口饭菜,文化广场上舞蹈队为村民表演节目,志愿者为老人义务理发、查体问诊。“从前‘各扫门前雪’,现在大家人人争当‘文明星’。我们作为志愿者,更要利用所学专长为老人健康尽绵薄之力。”正在为老人义诊的乡医王伟笑着说。万新联村正用“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深耕,书写着“老有颐养、幼有善育、邻有温情”的和美篇章。

这种“老有所养、民有所乐”的和谐图景,源于枣园街道“环境治理与文明培育”的双向发力。在“汉韵葱乡·和美枣园”示范区建设中,街道不仅从硬件设施上大提升,更在内涵软件上做文章,通过“四德榜”评选、村规民约积分制等方式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从“环境美”到“心灵美”的治理升华。各村纷纷把“孝老爱亲”“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宣传栏内宣传“好婆婆好媳妇”等乡风典型事迹,让文明新风触手可及。辛旺村志愿者为老人献爱心,免费剪发、送生活用品;史家村按照“五步议事法”,公开公示幸福院建设方案;朱各务联村设立教育基金,为本科新生颁发奖学金,寒暑假公益课堂惠及60余名留守儿童;贾庄村金凤凰剧团每年开展20余场惠民演出;垛庄村设立“生姜学堂”,既教种植技术,也讲诚信经营之道。更可喜的是,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各村村民自发捐献老物件、义务出工已成新风尚。“现在大家比的是谁家院子美,谁为村里贡献多。”贾庄村老党员张兴义的话,道出了乡风文明的深刻变迁。

随着“汉韵葱乡·和美枣园”示范区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枣园街道正以“片区联动、三产融合、全域共美”为抓手,将美好蓝图加速转化为“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兴得起产业”的生动实践,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下一步,枣园街道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乡村善治示范,让和美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价值内涵”,真正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新家园。(本网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