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网
新京报讯(记者赵利新)3月31日,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了2025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
成果1:“北脑一号”完成国际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
单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
点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完成了128通道微型、无线、低功耗全植入系统研发,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针对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开展精细运动解码,以及渐冻症等导致的失语开展中文语言解码,进行临床验证。
成果2:“三合一”颅骨植入式脑脊接口微型设备
单位: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点评:首创“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4小时微创手术,经颅骨微孔植入直径仅1毫米的柔性电极,创伤面积缩小90%。其AI算法可毫秒级解析信号,32个物理通道模拟256个虚拟通道,精准捕捉0.1μv级神经电信号,下肢肌群控制准确率达92.7%,术后24小时患者就能恢复腿部运动。
成果3:双环路协同演进脑机接口系统
单位:天津大学
点评:首次提出了脑机协同演进概念,并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芯片完成了技术验证,通过长时程大脑与忆阻器芯片之间的信息交互,初步实现了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互适应、互学习,为未来实用型脑机接口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并为脑机融合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成果4:脑电大模型LaBraM
单位:上海零唯一思科技有限公司
点评:通过将脑电信号划分为通道补丁,设计神经频谱预测器和向量量化编码器,LaBraM能够处理不同时长和通道数的脑电数据。在情绪识别等多个下游任务上,LaBraM的性能远远优于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LaBraM是全球首个脑电大模型,相关成果入选ICLR 24热点论文。
成果5:基于混合现实的脑机接口系统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点评:提出了一种基于虚实融合控制框架的思维增强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通过混合现实技术与脑机接口的深度集成,实现了对四足机器人的高效稳定控制,并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场景,实现了在强光干扰下的高性能表观,轻量化的便携设计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适应性。
成果6:可充电方向性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
单位: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点评:产品为三类有源植入医疗器械,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神经功能性疾病。重点突破方向性刺激、脑电采集、方向刺激同步记录和蓝牙无线通信、体外无线充电、异地远程控制等创新技术,是国产首个自主研制的可充电方向性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
成果7:用于药物成瘾治疗的双靶点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系统
单位:景昱医疗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点评:自主研发的双靶点DBS系统,是首个通过双靶点电刺激技术治疗药物成瘾的创新医疗设备,填补了药物成瘾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并已获得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及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在成瘾治疗方面技术领先。
成果8:脑电采集康复训练设备
单位: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点评:产品于2024年12月获上海市首张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医疗注册证,已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岳阳医院、温州人民医院等1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用,累计服务患者超500例,医生认可度达92%,患者满意度85%。
成果9:无创闭环时域干涉深部电刺激系统
单位:深圳中科华意科技有限公司
点评:该产品通过融合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采集、数字孪生建模、AI算法驱动精准定位导航和可编程多模态电刺激四大核心技术,实现了深部脑区的无创精准调控。亮点包括首创多模态神经影像数据融合的闭环调控体系,通过个体化头模建模和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定位导航系统,有效提高TI刺激聚焦度60%以上。
成果10: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2025年)
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点评:路线图从系统性、全局性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覆盖技术、产业和标准化的完整行动框架,为脑机接口标准化提供全面、系统且具前瞻性的规划,为后续开展脑机接口标准化协同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化应用和创新发展。
编辑 张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