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中国科技界传来喜讯:我国科技企业小米在京正式发布自研3纳米手机SoC芯片,被命名为“玄戒O1”,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次研发设计出3纳米芯片。
芯片是“现代工业粮食”,其制程工艺的先进性,是近年来全球科技竞逐的焦点。制程工艺数值越低,意味着晶体管集成度越高、性能越强。
“手机SoC芯片是系统级芯片,集成CPU、GPU等系统核心部件,对性能功耗平衡、设计水平有严苛要求。”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孙成亮认为,这一创新突破,有望推动国产半导体供应链升级。

22日晚,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3纳米旗舰处理器“玄戒O1”在京发布。(受访者供图)
目前,小米这款自研芯片已实现规模量产,首发搭载在小米15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两款旗舰新品上。
为何坚持自研芯片,买来的不好吗?在业内人士看来,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巨头,都是芯片巨头。只有掌握底层芯片能力,才能具备长期有差异的产品体验优势,才能建立长期“护城河”。想带来媲美全球旗舰产品的一流体验,唯有吃透底层技术硬核“创芯”,才能蹚出科技引领的必由之路。
芯片研发鲜有坦途。在3纳米制程工艺节点,晶体管尺寸逼近物理极限,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对产品规模生态要求高,全球不少科技巨头在此折戟。

22日晚,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3纳米旗舰处理器“玄戒O1”在京发布。(受访者供图)
小米SoC芯片同样历经十年坎坷,从2014年开始研发立项,到2017年推出小米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后因为种种原因,遭遇挫折,暂停了SoC大芯片的研发。但饮冰者热血难凉,“大芯片”做不了,就发力快充芯片、电池管理芯片、影像芯片等“小芯片”研发,在不同赛道积累经验能力。2021年,小米决议重启“大芯片”研发,4年来投入资金超135亿元。量变积累终于带来质变爆发,如果当时“知难而退”,眼前的硬仗就不可能打赢,也永远不会拿到国际顶尖科技“牌桌”的入场券。
小米芯片问世背后,保持了日均千万元的研发投入,研发团队人员超过2500人,这是对“高风险、长周期”研发规律的客观认识。

小米发表多款搭载自研芯片的旗舰产品。(新华社记者张骁 摄)
身处变局环境,要有坚持开放共赢的胸怀。3纳米芯片的问世,让世界看到一种新选择,有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全面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技术溢出也将倒逼相关研发领域加快迭代,通过良性竞争,提升全球行业总体技术实力。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五年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将投入2000亿,不断夯实技术基底。

22日晚,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3纳米旗舰处理器“玄戒O1”在京发布。(新华社记者 张骁 摄)
今年以来,国产大模型DeepSeek“全球出圈”,人形机器人“人机共跑”世界瞩目,联动3nm芯片研发设计取得新突破,科技之花竞相绽放,这是我国民营经济活力涌动、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的生动例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的具象表达。
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既要为小米的突破喝彩,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突围之路远未结束。3纳米芯片的诞生是“新长征的第一步”,中国科技人仍要在技术攻坚、产业链自主化、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攀登高峰的路不会好走,每一步都要有甘坐“冷板凳”、嚼碎“硬骨头”的决心。
科技研发没有完成时,技术突破没有天花板,产品性能最终还要经过市场、用户的充分检验,持续迭代升级。但我们相信,敢于挑战“难而正确的事”,坚持“长期主义”,正是中国科技产业走向更远未来的密码。
(来源:新华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