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能关注度高一点,明天就下去了,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希望大家对新技术、新产品抱有更开放的心态”……
近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接受媒体专访,展望了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也回应了社会层面点赞鼓励、批评质疑等话题。

从年初的一曲秧歌舞开始,社会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延续至今。机器人马拉松赛、拳击赛、足球赛陆续开锣,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一票难求”,种种科技创新与应用场景,刷新着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很多人从它们跌跌撞撞的“一小步”,看到了人类未来的“一大步”。
当然,惊喜、乐观之外,舆论场上也不乏对人形机器人批评、质疑的声音——“不过是半成品”“更像是一种表演”“老百姓用上还遥遥无期”……还有人制作了人形机器人跌倒、失误的视频集锦加以嘲讽。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以及王兴兴的思考,其实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围观机器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态?
正如我们都是从摔跤中学会了走路,机器人也要经历跌倒爬起的磨炼。更何况,科技产业发展的逻辑从来不是“零瑕疵才能登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质疑声里不断进步,SpaceX的星舰更是在爆炸声中迭代重生,任何颠覆性技术的成熟都要经历“跌倒期”。
问题是最好的标尺。将短板暴露在聚光灯下,远比实验室或者PPT、演示视频里的“完美主义”更有意义。有工程师介绍,一次机器人摔倒,后台就能收集上千组实时数据,为优化步态算法和容错机制提供宝贵样本。这些数据不是“黑历史”,失败的记录,恰恰是成功的起点。
未来产业难有先例可循、没有模式可套,更需要一步一步试错。失败是创新突破的必经之路,对于那些跋涉中的蹒跚步履,社会应该有清醒的认知,给予足够的包容。
更关键的,试错、探索向来不是以“日”“次”来计算的。“10年时间、10亿美金、10%成功率”——医药界关于研发新药的“三个10”定律,既道出了创新的艰辛,更揭示了“厚积薄发”的创新规律。再看宇树科技、DeepSeek的成功,都不是一夜逆袭的爽文,而是基于年复一年的长期坚持。说到底,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格外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去孵化那些看似遥远却充满可能的创新,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
话说回来,爱之深责之切,对科技进步的关切,让人们对技术突破的期待也在升高,面对失败有失望、失落也属正常。回望技术史,1804年,当第一台蒸汽机车在铁轨上以每小时8公里的“龟速”行进时,不少围观者嘲笑它“还不如马车快”;1879年,当爱迪生改良的碳丝电灯亮起微弱光芒时,煤气灯公司也曾讽刺这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玩具”。某种程度上,外部的种种刺耳声音,也是科技企业必须消化的压力。

机器人会摔倒,但我们“扶不扶”、怎么“扶”,决定它能跑多快、跑多远。这个“扶”既是指政策支持,更是指社会心态与氛围。
于创新创业者而言,只要是善意和建设性的意见,无论掌声还是嘘声都有其价值。对围观者来说,应当涵养这样一种共识:既不必因几次失败否定整体进步,也不必对企业一会儿捧杀一会儿棒喝。为突破时刻欢呼,也为勇于试错喝彩,这样的社会环境不仅能让创新创业者心无旁骛、沉潜笃行,也能引导更多年轻人投入到未来事业中去,善莫大焉。
8月14日,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或许,种种引人发笑的“名场面”还会继续上演。这场“科技马拉松”,跑的是机器人,比拼的却是场外人们的心态。保持理性、开放、包容,那么无论技术发展有多少波浪与曲折,都有圆梦的一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