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荆江评论:以“三大精神”铸魂育人 赋能支点建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17:13:00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卢鼎 评论员 王立)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荆州教育系统闻令而动,深植精神沃土,将“三大精神”的璀璨光芒,转化为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为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夯筑坚实的人才与文明根基。

点亮理想信念之灯,大别山精神辉映育人初心。“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在荆州教育战线,点燃了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熊熊炬火。这信念之光,照亮了系统化的铸魂征程。荆州市教育局精心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如同一条贯穿始终的精神脉络。依托洪湖湘鄂西、监利周老嘴等红色圣地,编纂《荆州红色读本》,开发精品思政课程与研学路线。全市中小学蓬勃开展“革命故事进课堂”等活动,让数十万名青少年在历史回响中,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宏图。青年教师们则在“青蓝工程”的淬炼中,不断擦亮育人初心,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如细雨般浸润课堂内外。这一系统性、浸润式的理想信念塑造工程,正是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在育人阵地的璀璨绽放,为支点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有理想、有担当的生力军。

架设攻坚克难之桥,抗洪精神熔铸教育均衡之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在荆州教育人手中,化作破解发展瓶颈、通向优质均衡的坚实桥梁。面对城乡教育差异的沟壑,他们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合力。荆州市创新探索的“教联体”改革,正是这座精神之桥的生动体现。它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桥墩”,牢固牵引乡村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通过教师“区管校聘”有序流动、课程资源云端共享、管理经验精准输送、联合教研常态开展,构筑起资源共享、荣辱与共的发展共同体。在监利、洪湖等地,教师们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劲头,主动下沉、长期坚守,将知识的甘霖播撒至偏远课堂。同步发力的“荆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则架起无形的信息之桥,让优质教育跨越山水阻隔。这种以“众志成城”的决心架桥铺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缩小差距的实践,正是抗洪精神在新时代促进教育公平、夯实支点人才基石的深刻写照。

播撒服务奉献之风,抗疫精神涵育教育温度沃土。“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在荆州教育的园圃里,催生出以生为本、仁爱精进的盎然生机。它超越了应急响应的范畴,升华为提升教育治理温度与效能的持久滋养。在这一精神指引下,荆州市精心培育的“学生成长关爱支持体系”枝繁叶茂:以市级辅导中心为引领,织密织牢心理健康防护网,实现筛查干预常态化;课后服务“荆州模式”的深耕厚植,提供丰富多元的“营养套餐”,有效纾解“三点半”难题;探索依托智能技术的“精准滴灌”教学,为每个学生定制成长路径。尤为可贵的是,抗疫中淬炼的线上教学能力,已固化为“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教育新生态,增强了教育韧性与包容性。教育工作者们以“尊重科学”的智慧优化方法,以“命运与共”的情怀守护每一株幼苗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将抗疫精神中的大爱与理性,化作滋养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为支点建设孕育身心强健、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材。

荆州教育系统以“三大精神”为魂,在点亮理想之灯、架设均衡之桥、播撒服务之风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从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到教联体改革的破浪前行,再到成长关爱体系的温暖守护,无不彰显着精神伟力向教育实践的成功转化。面对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时代重任,荆州教育人必将持续高擎精神火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之光、更加磅礴的团结之力、更加炽热的奉献之情,在荆楚大地上奋力书写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编辑: 袁超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