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平台激发“新”动能,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人才“孵化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3:50:00    

央广网合肥4月30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其中9项已取得证书,在铁路项目建设中组织技术革新与应用16项,工作室成员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成立不到1年时间,安徽省铁路集团杜传海劳模创新工作室用一组组数据书写着创新答卷。

工作室的创新秘诀是什么?4月30日,央广网记者走进安徽省投资集团旗下安徽省铁路集团,深入了解这个“新”平台如何激发“新”动能。

“1+N”体系,劳模创新工作站建到项目一线

出生于1982年的杜传海现任安徽省铁路集团下属城际铁路公司副总经理,参与了安徽省已建成的合武铁路、合安铁路,以及在建的阜淮铁路、六庆铁路、宁淮铁路等铁路建设,成为了铁路建设领域的“行家里手”,先后获得了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推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建设,2024年5月29日,安徽省铁路集团杜传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2024年12月,被纳入安徽省省部属(直管)企事业工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名单。

工作室由杜传海任带头人,还汇聚5名青年技术骨干,其中4名为90后,承担着解决工作难题、培育人才队伍、推动创新发展等任务,为职工打造了一个思维碰撞、技术攻关的平台。

铁路建设涉及复杂的工程技术,如何提升施工效率、保障安全运营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作为安徽省自主建设铁路行业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杜传海劳模创新工作室采用“1+N”体系设置,主工作室设置在城际铁路公司,在项目施工现场设置N个工作站,目前已建成4个,分布在阜淮铁路4个站前施工标段,还有2个工作站正在建设中,分别在阜淮铁路预制轨枕标与站后四电标、六庆铁路同步实施施工标(半山隧道)。

建在项目一线的劳模创新工作站面积不大,作用却很大。“建设过程中的‘疑难杂症’,我们能立即钻研、就地攻克。”杜传海介绍,工作室成员始终扎根建设一线,聚焦铁路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工艺难题,以“小发明、大效益”为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创新应用落地。

创新不止,组织技术革新与应用16项

“小发明、小创造同样能带来大突破。”在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杜传海拿起一个红色的旋入式橡胶保护盖介绍,以往制梁时,梁内预埋采用热缩管保护套筒,需要用热风吹过后,才能紧紧包裹住套筒,工艺较多,后续在运梁过程中,预埋管套筒还容易被损坏。

杜传海介绍新型高速铁路梁面预埋套筒定位工装及旋入式橡胶保护盖创新应用(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为解决这个问题,杜传海劳模创新工作室与施工单位多次尝试,忙碌了近三个月后,终于摸索出了新型高速铁路梁面预埋套筒定位工装及旋入式橡胶保护盖创新应用,通过定位,保证了准确度,同时把热缩管保护换成旋入式橡胶保护盖,这个“小红帽”一样的小装置,解决了预埋套筒位置误差大、后期预埋套筒容易损坏等问题。

“最开始我们尝试过用胶带缠,也试着用塑料盖,但是都不适合,胶带缠容易被压坏,塑料盖较硬,影响梁面平整度。”杜传海说,经过多次失败后,他们试着用橡胶材质,又在多次试验后,橡胶盖设计成了螺旋式,最终才制作出现在的“小红帽”。

每一项小发明、小创造都凝聚着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的汗水与心血,成立近1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阜淮、六庆、宁淮等项目,组织技术革新与应用16项,包括“路基CFG桩帽土模法施工技术应用”“无人驾驶智能压路机应用”“新型高速铁路桥梁双块式无砟轨道底座板‘免打孔’施工工装”“大跨度连续梁0号块施工支架设计”等,牵头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如“城际铁路公司安全综合管理系统”“远程调度无人机基站”等。

通过调整梁型通图变更设计节约投资2.53亿元,变更连续梁悬臂浇筑改支架现浇设计节约投资1300余万元。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其中9项已取得证书,其余均取得受理通知书。

依托阜淮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跨颍河(31+73+230+114+40)m高低塔混合梁斜拉桥,杜传海劳模创新工作室还组织开展《高速铁路不对称高低塔开口槽型截面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对斜拉桥施工中的桥面板开裂机制、温度场效应分析以及斜拉索索力快速测量等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目前已完成文献收集、类似工程调研等工作,正在开展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基础数据收集、索力测试实验室验证等工作。”杜传海介绍道。

“头雁效应”,工作室成人才“孵化器”

创新的过程是艰辛的,不是所有的难题都有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一遍遍地尝试。”杜传海说,有时候为了改进某一项工艺的问题,工作室成员要经过数月的试验。在看不到“答案”的时间里,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的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指引。

就拿团队牵头完成的“六庆铁路工程精密控制网测量”项目来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数据,项目团队都会反复测量、仔细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项目也先后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铜奖。正是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质量严格把关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创新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1991年出生的艾金爽是杜传海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员,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一级建造师、一级造价师等行业证书的他已经是铁路建设一线一位年轻的“老兵”了。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前辈们对专业技能的钻研与专注,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一直在鼓舞着我前行。”

阜淮铁路无砟轨道施工(央广网发 安徽省铁路集团供图)

阜淮铁路是目前安徽省唯一自主建设管理的高速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是前辈们带领着我们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艾金爽说,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员,他也会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递给公司青年技术人员。就在今年,艾金爽已经成为了城际铁路公司“双导师带徒”制度中的一名导师,助力青年职工成长成才。

技术攻关、管理创新、课题研究,成立近一年来,杜传海劳模工作室积极发挥着人才“孵化器”作用,真正形成了“头雁效应”。2025劳动节即将到来,安徽省铁路集团又传来喜讯,阜淮铁路公司总工程师张继营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宁淮铁路公司工程管理部被授予“安徽省工人先锋号”、阜淮铁路公司经营开发部副经理易静被授予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杜传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持续不断地把一粒粒创新种子撒向项目现场,把匠心筑路的理念传递到每一位职工心间,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铁路建设一线焕发出清新蓬勃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