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追思】"送行"——岁月里的生命叩问与职业坚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6:26:00    

央广网黑河4月4日消息(记者李雪)“一红一白”是中国人一生中的大事。结婚生子、金榜题名是“红”,唯有丧葬是“白”。而这件白事也被很多人看成是人生的最后一件事,如何办体现出不同人的价值观念。

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访黑河市,了解当地殡葬行业的变化。在曾经的省级贫困县孙吴,那里经历的是……

从“无力负担”到“逝有所安”

“这种事很多人是第一次经历,难免手足无措。”徐微2014年开始从事殡葬服务工作,如何让丧属平稳顺利地送走亲友的最后一程是她的本职工作。

“但是,之前我们的丧仪流程太多,一共有50多项,环节十分繁复。”2025年1月1日以前,徐微所在的孙吴县殡仪馆一直被一家企业所承包。

徐微正在为群众办理相关手续(央广网记者李雪 摄)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涉及生死大事必须要“讲究”。生者想通过把葬礼办得隆重一些、墓地选得奢侈一些,从而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可也有人无法承担这笔不菲的开销。

“一场丧事下来办下来没个五六千根本走不出殡仪馆的门!”群众的呼声越来越大。

“丧属遇到这种事儿,普遍都很迷茫很无助,没有办法考虑有些环节到底需不需要,合不合理,只会觉得越盛大越好,花费越多越心安。但是花太多了,也不知道花在哪儿。”徐微理解丧属的心理,但也有自己的无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治丧费用高、治丧难的问题,让殡仪馆“结束民营史,进入国家队”,回归公益属性,2024年,孙吴县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进改革攻坚,成为全省最早实施殡葬馆“民转公”的县市之一。

“我们前前后后进行了4次专题会议研究、多轮磋商谈判,才实现了零纠纷平稳交接。”回忆起殡仪馆收购的过程,孙吴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广勤记忆犹新。这个曾经戴了多年“贫困县”帽子的小县城谋划了三年,累计投入了1559.85万元,谈判了三个月才完成了孙吴县殡仪馆的改革工作。

工作人员为丧属办理业务(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1月,黑河市全域实现了四项基本服务费用免除政策全覆盖,覆盖全部行政区划、全部户籍人口128万人;取消、调整、降费8所殡仪馆项目合计148项,一次性下调价格共计超过12万元。

“你看,在我们的宣传板上清楚标注好了每个服务项目和价目,群众一目了然。除了四项基本服务之外,其他的自愿购买。”徐微每天都要向每个前来问讯的丧属不厌其烦地介绍,“现在明显感觉到丧属的情绪比之前好了很多,还会跟我说谢谢。”

回归国有的孙吴县殡仪馆也重新突出公益性质,与黑河市统一步调,下调收费标准47%。取消33项不合理殡仪项目,提供8项免费服务,降费25项收费较高项目。

孙吴县殡仪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们针对14类特殊群体还免费提供卫生棺和骨灰盒等服务,目前丧属平均花费较比以往已下降78%。”问到是否对当地殡葬工作满意,孙吴县副县长官志军有些不好意思,“但我的感觉是群众已经感受到了殡葬改革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效。”

2024年,黑河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项目一站式”服务,所有手续在殡仪馆服务大厅可一站式解决,为生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治丧服务。

“业务咨询、火化登记、商品服务、墓位购买、骨灰寄存等工作流程,群众在殡仪馆办理殡葬业务时,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就可以完成全部业务流程。”黑河市殡仪馆接待员刘洋洋介绍说。

此外,所有殡葬服务项目均列于清单上由丧属自行选择,充分保障了丧属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丧属无需再东奔西走,可以安心地陪逝者走完最后一程。然而,这一程,还需要一位“天使”来送行……

一双手给生命终点最后的体面

“我的工作就是让逝者在生命的终点能够体面地离开。”何宇辰是黑河市殡仪馆的入殓师,在这个爱美的00后姑娘眼里,“尊重生命”不仅是她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整个行业的意义所在。

2021年,何宇辰从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的殡葬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就从事了这项工作。她服务的第一位逝者是一位因病去世的老奶奶。

“第一次肯定是忐忑的。但是服务的时候摸到那位奶奶的手还有余温,就不那么害怕了。”何宇辰至今还记得那位奶奶是带着笑容离开的,所以在她之后服务的每一位逝者时,都觉得无比心安,“因为他们也是别人的家人,也是有人爱着的。”渐渐地,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何宇辰明白了丧仪不仅为逝者,也为生者的道理。

同事帮何宇辰穿防护服(央广网发 孙旭 摄)

“现在的遗容整理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不仅可以由家属自己选择是否需要这项服务,他们还可以在旁边看到我们的化妆过程。”何宇辰会根据逝者的年龄、性别、身份等进行遗容设计,也会根据家属的需求随时调整,“想把逝者最好的样子留在至亲的记忆里。”何宇辰说。

生者以仪式寄托哀思。从前几年开始,鲜花逐渐替代了纸扎用品,作为“人生终点站”的殡葬行业也并非一成不变,告别亲人的方式,也悄然出现了……

“入土为安”到“化身为树”

临近清明节,黑河市殡仪馆的接待员刘洋洋电话不断,“从上个月开始,每天都有好几通电话咨询生态葬的事宜。”每年的5月1日之后,黑河地区的殡葬服务机构都要开展生态葬工作。

“你好!我预约了家里人的树葬,今天来办手续。”孙吴县居民姚海峰在看到县公众号推送的生态葬消息后,赶在清明节前夕为已故三年的父亲办理生态葬手续。“我跟母亲商量过了,觉得这也是让父亲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而且我母亲说,她也想在百年之后跟父亲一起成为一棵树。”

孙吴县生态墓区鸟瞰图(央广网发 曾凡瑜 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就生态安葬问题,民政部等部门也曾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国家倡导、政府支持,但地方也有自己的难处。

作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孙吴县,耕地、林地、湿地占了行政区面积的大部分,土葬乱葬的情况曾十分严重。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为逝者找好安身之所一度成为县里的头等大事。

“当时民政部有文件指示,要因地制宜进行殡葬改革。我们就想我们孙吴有人工林,那就利用这片地来开展生态安葬,建设生态墓园。”在县政府和赵广勤的努力下,2023年,孙吴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县级生态安葬试点建设项目,为全省县级生态安葬项目实施提供可借鉴样本。

为了让当地居民转变传统的安葬观念,赵广勤带头将家人的墓地迁到了2023年建成的北水台山生态人文园。

“传统的墓穴占地面积大,至少需要2-3平方米。而我们的生态墓地每个墓穴占地面积只有0.66平方米。如果选择树葬,占地面积只有0.25平方米,而且所有费用全免。”赵广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孙吴县生态墓园树葬区(央广网记者李雪 摄)

在政策的引导下,从2024年12月开展树葬至今,孙吴县已经有13位逝者选择了树葬。“人终归是要回归大自然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种理念。”赵广勤说。

除了树葬、水葬等形式,黑河市也将花坛葬、草坪葬等形式列入了发展生态葬的计划当中。

所以人生到了最后,你是会选择当一棵树,一朵花,还是一株草?

“我肯定会摒弃那些繁琐的流程,选择当一朵花吧。”何宇辰说。

“我会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到时候就按照正常的流程走吧。”刘洋洋说。

“我会选择陪在我父母的身边,跟他们一起化为泥土,回归自然。”赵广勤说。

鸣谢:黑河市民政局

黑河市广播电视台

孙吴县民政局

孙吴县融媒体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