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瀚海植绿筑屏障 青海“绿色长龙”保高原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01:00    


盛夏时节,海西州都兰县夏日哈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暑气蒸腾。几十名园林工作者正俯身在滚烫的沙地上忙碌,开沟的铁锹起落间扬起细沙,铺草的双手在沙垄间穿梭,覆沙的脚步踏过刚成形的网格……一道道工序衔接紧密、井然有序。随着他们的劳作,成片的草方格在原本荒芜的荒漠上不断延展,一条条坚韧的金色锁链,将曾经肆意流动的黄沙牢牢锁住,在骄阳下勾勒出充满希望的绿色轮廓。

在青海,“三北”工程不是刻板的文件表述,而是高原儿女用双手在荒漠戈壁、荒山秃岭间写就的绿色史诗。从共和县沙珠玉乡的流沙被缚,到西宁南北山的沟壑披绿,再到海东市的科技植绿……一代代建设者以坚韧为笔、以汗水为墨,让这条横跨三北的绿色长龙,在青海高原上不断延伸,书写着生态逆袭的动人篇章。自2023年打响攻坚战以来,青海以科学规划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高原大地绘就绿色画卷。

◆ 顶层设计破难题 制度创新激活力

以前搞治沙,钱袋子是大难题,配套资金凑不齐,项目只能一拖再拖。如今,这一困境已成为过去。青海创新出台省级财政配套政策,明确州县配套资金由省级承担80%,2024年提前下达1.2亿元,2025年更是全额拨付2.41亿元至项目县,彻底扭转“小马拉大车”的被动局面。这一举措被国家林草局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让基层治沙有了“定心丸”。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治理效能。2024年,面对中央资金9月下达、有效施工期不足4个月的挑战,青海启动决战四季度攻坚行动,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月约谈”机制,解决土地审批、苗木调运等问题100余个。建立“红黄绿”进度预警系统,对滞后项目挂牌督办,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有序落地实施。

在西宁南北山,“水、土、路、树、技、管”六字方针守护着79%的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7.2%的覆盖率起步,历任省委书记或省长亲自担任绿化总指挥,通过立法保障、全民参与、划片承包,让荒山变绿谷。“过去沙尘暴一来,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晨练能听见鸟鸣,这是几代人干出来的。”家住城北区的市民陈凤兰感慨道。如今,南北山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市民休闲的“城市绿肺”。

制度创新不止于此。青海建立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的协调机制,26个厅局协同发力,6个市州、25个重点县全部建立联动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海西州创新建立州县两级协调机制,突破行政壁垒,与新疆巴州建立跨省联防联治机制,重点推进西和公路、格库铁路沿线生态廊道建设,并加强州内区域协作,形成“治沙、管沙、用沙”一体化推进新格局。目前,海西正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着力打造高原荒漠化防治的“海西模式”,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发力。

◆ 科技赋能提质效 协同治理见真章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曾是“黄沙埋房梁”的重灾区,如今却成了治沙样板。在治沙示范区,光伏板下牧草青青,羊群悠闲啃食。“这是‘光伏+治沙’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牧草,风速降了50%,植被盖度恢复到80%。”技术员指着数据屏介绍。沙珠玉通过“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1.49万亩,设置沙障4.8万亩,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0%降至12.3%。

同时,青海与中国林科院等建立四级专家技术支撑机制,80余名专家深入一线,推广13项科技成果。在柴达木盆地,无人机播种效率是人工的10倍;在祁连山沿线,“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植被恢复情况。

在统筹联防联治、创新治沙效能方面,青海深化跨区域协同治理,与甘肃、新疆签订联防联治协议,以祁连山、湟水河流域、柴达木盆地等区域为重点,统筹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今年4月,《青海省甘青边界河湟地区兰西城市群绿色廊道联防联治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项目以“一山一水一群”为框架,科学布局防风固沙林草带,打造跨省域生态廊道示范标杆。

这些努力让青海沙化土地面积较以往减少数百平方公里,2025年18个批复项目总投资达20.5亿元,正加速推进。在塔拉滩,世界最大集中式光伏园区里,12座生态光伏牧场年发电超百亿度,实现“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

◆ 治沙富民相促进 绿色红利惠民生

在青海,31个林草项目纳入以工代赈清单,累计吸纳2.1万人次参与,发放劳务报酬1.3亿元,实现“治沙”与“富民”双赢。

全省培育沙产业新动能,依托沙棘标准化采摘基地、中藏药材种植等项目,建成沙棘基地3.92万亩,辐射带动12个县(区)群众人均增收3200元。强化科技联农带农,实施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1项,通过“技术培训+劳务增收”模式,组织农牧民学习苗木繁育、林下经济等实用技术,累计培训1.5万人次,既提升生态治理专业化水平,又增强群众就业能力。创新生态管护机制,优化8万余名生态护林员动态管理,优先聘用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体,明确管护职责和考核标准,通过“生态岗位”稳定就业,年人均增收1.2万元,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从柴达木的戈壁变绿洲,到共和盆地的沙丘披绿装,青海在这场与沙的持久战中,正以坚韧与智慧,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高原力量。(记者 师晓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