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九龙坡: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编织家门口的文化幸福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8:47:00    

4月27日,以“十五分钟悦巴渝,一城烟火一城诗”为主题的重庆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品牌发布活动在九龙坡区民主村举行,千余名市民共同见证了这一全民共享、全民受惠的民生工程。

作为全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首批建设区域,重庆市九龙坡区早在2024年就率先改革破题,对标市级政策制定区级实施方案,让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密度渗透进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前,九龙坡区正以“文化惠民”为笔,在全域勾勒出“推门即享、触手可及”的现代美好生活。

“圈”出新天地

构建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答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这道考题,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扩容增量,打造“家门口”的“文化花园”是解题的关键。

过去一年,九龙坡区纵深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改革,在各镇街、村社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免费开放率100%的基础上,以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抓手,“嵌入式更新”盘活存量空间。如,因地制宜在民主村打造“诗歌长廊”,以独特的诗歌魅力吸引周边居民前来打卡;依托在地文化,陶家镇匠心打造一条沉浸式汉韵文化艺术体验街。

同时,大力推动与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九龙楹联陈列馆以“阵地换服务”模式激活空间效能、与周君记共建火锅调料历史博物馆、与九龙书城和五洲书店共建社会分馆。位于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内的重庆当代美术馆免费对外开放,军哥书屋和交通茶馆常设惠民活动。

截至2024年,九龙坡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85.62平方米,同比增长3.9%。

“圈”出新图景

构建精准便捷的文化服务

在面临多维度创新求变、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破圈”发展,展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活力,是九龙坡区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核心要素。

九龙坡区围绕“优质”“直达”两个重要切口,持续打造“流量+品质+惠民”的文化盛宴。2024年以来,成功举办第二届重庆国际光影艺术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文体旅新年嘉年华等13个精彩纷呈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各个文化圈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居民“家门口”布局开展送演出进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流动文化进社区等常态化惠民活动435场,全民阅读推广、全民艺术培训及青年夜校等免费文化培训95个班次,让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将阅读、学习、娱乐、文化等需求串联起来。持续扮靓“念念九时光”“九龙月月故事会”等群众基础深厚、活动特色鲜明的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在九龙渡口、民主村、彩云湖等精心上演20余场“念念九时光”主题音乐会,形成全民欢唱的热烈氛围,真正做到了让优质资源直达基层,让老百姓共享,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近50万人。

随着重庆的“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全量上线“渝快政”和“渝快办”,九龙坡区也将全区免费开放场馆、文化惠民活动、群众文艺队伍等信息动态接驳数字应用,让群众随时随地一键智慧触达。

“圈”出新力量

构建活力迸发的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队伍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注重创新模式,打造出一支支本领过硬、作品俱佳的群众文化队伍?九龙坡区通过打造“专业指导+自我展示”的发展模式,培育起300支群众文化团队,不断在市区两级的文艺展演、诵读大赛等活动中精彩亮相,实现了让广大文化爱好者从“旁观者”到“创造者”的身份转变,为全区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汇聚强大动力。

在第二届“成渝地·巴渝情”双城文化艺术周中,“百姓舞台”和“百姓风采”两场专题演出,九龙坡区采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形式,为群众文化队伍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和文化娱乐创造了条件,让20多支队伍500多名文化爱好者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活动主角。

九龙坡区文化馆汇聚文化能人、专业文化干部、专业院团力量,构建阶梯式培育模式,重点打造了成人和少儿合唱团。在重庆市大家唱歌咏活动中,成人合唱团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兰花花》荣获合唱类二等奖;少儿合唱团参演的童声表演唱《抱抱》,登上重庆市2025年春节团拜会。

面向未来,九龙坡区将坚持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送达基层,力争到2027年底建成4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到2029年实现区域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贡献九龙坡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