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理念。全员育人强调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责任;全过程育人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成长周期;全方位育人则注重打造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育人场域。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高校实施“三全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养分。
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
理论逻辑:文化基因与思政育人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化表达,其蕴含的精神内核与思政教育目标存在天然的价值同构性。例如,青海河湟文化“兼容并蓄、坚韧进取”的精神特质,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等,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思政教育内容高度契合。
实践逻辑:地域资源与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创新契合性。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内容趋同、情感共鸣不足等困境,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破局提供了差异化解决方案。例如,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故事、湖湘红色革命故事等鲜活素材,能够打破“千校一面”的教育模式,使思政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价值逻辑: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需求具有双向联动性。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贯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职责的重要纽带。一方面,高校通过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组织非遗技艺传承实践,能够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参与地方文化调研、文旅产业开发等实践中,既能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又能凭借专业知识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全员育人: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新生态。全员育人要求打破思政教育仅由思政课教师承担的局限,形成育人共同体。思政课教师要立足理论教学,提炼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合核心课程,强化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本专业领域蕴含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同时,要发动行政后勤人员等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地方文化名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形成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生动局面。
全程育人: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周期。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融入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各阶段,通过分阶段、递进式教育设计,推动文化认同向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转化。新生入学可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周”,通过汉服展示、经典诵读、地方民俗体验等活动,筑牢情感认同。课程学习阶段,可通过在必修课中融入地方文化专题、开设选修课程等,系统深化认知。实践环节,可鼓励学生参与地方非遗传承保护、红色文化宣讲等项目,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毕业环节,可引导学生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毕业设计或创业项目,突出实践运用。
全方位育人:构建多维浸润育人新场域。打造课堂、实践、网络、环境等相融合的立体化育人矩阵。课堂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实践中开展非遗体验、文创大赛等活动;利用VR技术打造“地域文化空间”;建设校园民族文化长廊,举办特色文化活动等。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文化成果落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线上到线下的全方位渗透,强化学生文化自信与价值践行。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视域下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通过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系统化路径,可构建起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的良性生态。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建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WTC03)的研究成果〕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