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红花渠,水清岸绿景美。

改造后的红花渠,成为遛娃好去处。

小朋友在红花渠边的沙坑玩耍。

红花渠畔,新种植的花卉肆意绽放。
一条古渠,见证千年光阴,从古代药香氤氲的红色堤岸,到现代草青树绿花红的生态长廊,红花渠如同一条饱经沧桑的纽带,串联起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
曾几何时,这条承载着人文印记的沟渠,随着岁月流逝环境一度变得脏乱,而一场始于民生诉求的蝶变工程,让这里重焕生机。生态环境的全面整治、适儿化空间的温情打造、传统与智能交融的文旅创新,红花渠逐渐以鲜活灵动的全新姿态,绽放朝气蓬勃的魅力。
为民解难落实处 绘就惠民新画卷
作为唐徕渠八大支渠之一,红花渠自公元678年开掘至今,曾因两岸遍植红花药材而得名。
然而时光流转,这里一度陷入“垂暮困境”,作为周边居民日常出行与锻炼的必经之路,破损的渠堤沿壁、裸露的护坡、泥泞的道路、昏暗的照明,严重影响着大家的生活质量,这条古渠,亟待一场“新生蜕变”。
几年前,在兴庆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新华街街道13名人大代表聚焦民生需求,提交新华街辖区红花渠段改造议案。这份凝聚民意的议案,经审议通过后正式立项,古渠焕新工程随之拉开帷幕。
改造以“文化赋能、民生为本”为核心理念,不仅对渠堤加固、路面硬化,更精心打造运动步道,通过绿植补种与休闲健身路径规划,构建起宜居宜游的生态空间。
这里的变化环卫工人呼润琴最有发言权,1999年,33岁的他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来到兴庆区,成为负责红花渠沿线清扫工作的一员。那时的红花渠两岸还未硬化,周边流动人口密集,大家随意丢弃垃圾,每到夏天,刺鼻的气味让人难以靠近。
呼润琴回忆,每天天不亮,他就穿着笨重的雨鞋,走进泥泞的渠里,用钳子一点点夹起垃圾,遇到大件杂物,只能徒手搬运。一趟清扫下来,工作服便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回家前必须单独脱在门外,生怕熏到家人。
随着改造工程的推进,曾经的垃圾场变成生态长廊,呼润琴的老雨鞋也随之“退休”,可以穿着舒适的运动鞋上班,工作服也干干净净不会散发难闻味道,每天完成清扫后,他总爱站在渠边看一看。摇晃的柳树、清亮亮的渠水、路过的行人……都见证着这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记录着像呼润琴这样的劳动者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红花渠沿线有7所中小学校、8000多名学生,去年,11位自治区级人大代表又联名提出《关于加快实施红花渠沿线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项目的建议》,这条建议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列为2024年闭会期间重点督办建议,随后相关负责人和各部门实地查看、现场督办、听取意见建议、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造。
景随步移皆童趣 渠畔处处显温情
初夏时节,红花渠两岸绿意盎然,自然科普园里,几个孩子一边玩耍,一边了解周边的植物,“这是杨树、这是槐树……”他们踮着脚尖触摸叶片,不远处两位居民漫步在彩绘步道上,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最近,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儿化改造,红花渠又摇身变为串联城市生态廊道与儿童成长空间的亮丽纽带,以“道路+互动科普+森林课堂”三位一体模式亮相。
沿着栈道缓步前行,丰富元素如跃动的音符镶嵌在各类植物之间。卡通造型的科普展板图文并茂,艺术绘画展厅和写生区为喜爱绘画的居民提供展示平台,“大自然讲堂”则利用自然景观打造户外课堂,方便开展学习活动,还精心设计了分龄活动区,连照明设施的高度都专门调整到孩子平视范围,确保安全又有趣。
红花渠将全龄友好藏在每个细节里,项目负责人田辉轻抚休息亭扶手的防滑纹路介绍,蜿蜒的步道特意避开陡坡,沿途错落有致摆放座椅,无论是孩童嬉戏、青年写生,还是老人闲坐,都能在此寻得一方惬意天地。
“以前带孩子玩得去几公里外的公园,现在下楼就来到生态世界。”宝妈李娜拽住来回奔跑的女儿,手机镜头里是女儿甜甜的笑脸。身旁,几位银发老人坐在休息区,不时被孩子们天真的对话逗得开怀大笑。
“共建共治”理念贯穿红花渠改造项目推进全过程,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现场负责人张凯介绍,项目组多次走进沿线社区、商户,召开恳谈会、发放问卷,收集到多条来自居民的“金点子”,从儿童游乐区增设设施的贴心建议,到科普展板样式的创意设想,每一条都被认真记录并融入设计图纸。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场红花渠LOGO征集活动,点燃了市民创作热情,最终“两条道路链接着三个脚印”标识的方案脱颖而出,既彰显红花渠的特色,又充满现代艺术气息。
古渠焕发新生机 催开文旅融合花
红花渠改造以“一带四区十二节点”构建特色空间格局,一带指儿童友好文化传承纽带,四区为儿童研学区、贡花故事区、历史人文区、活力渠廊区,十二节点包括渠源探秘、生态教育基地、南巷友好社区、银川桥文化、一米安全乐岛、渠上写诗、贡花记忆长廊、南塘雅韵诗书廊、银川时光走廊、望渠街、智慧康道、生态休闲绿廊等。
晨光漫过红花渠波光粼粼的水面,兴庆区新华街街道宝庆社区居民袁柏生带着画具在渠畔支起小板凳,这些年,他用手中画笔在宣纸上勾勒出红花渠的风华,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袁柏生的画中,古渠蜿蜒,亭台古朴,花草树木栩栩如生,传统国画的笔墨韵味与红花渠的历史底蕴完美交融。社区常常开展文化活动,他便将画作展出,十几幅装裱精致的作品引得居民纷纷驻足。有时他还会教居民绘画,带着大家在水墨晕染间找寻历史记忆。“红花渠改造后更美了,希望通过我的画,让更多人看到红花渠的美,记住它的故事和变化。”这位与红花渠相伴四十余载的老街坊说,这些画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更是用笔墨延续城市记忆的方式。
当传统艺术在宣纸上绽放光彩时,科技的浪潮也正为红花渠注入全新活力。兴庆区将在红花渠启动智慧化导览项目建设,通过智能导览系统精准串联沿线景观节点,市民游客只需轻点设备,便能开启一场便捷又有趣的探索之旅。
“这里不仅是服务站点,更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负责人介绍,未来,该项目将带动沿线餐饮、文创等业态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红花渠畔变身文旅消费新热点。
从传统笔墨到现代科技,从文化传承到业态创新,红花渠正以全新姿态激发文旅新动能。袁柏生的画笔仍在不停勾勒,智慧化项目也在抓紧部署,红花渠将成为展示城市魅力、传承历史文脉的闪亮名片。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肖梦琪/文 郎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