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报刊与文学》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翻开这部四色印刷的精美之作,扑面而来的不仅是纸张的墨香,更是一段中国香港过去百年的文化记忆。文学评论家施战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频与本书作者赵稀方日前在京与读者见面,并就该作展开对谈。
《香港:报刊与文学》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赵稀方耗费三十多年心血,系统梳理了从1843年《遐迩贯珍》到当代《香港文学》的香港文艺报刊的流变。全书通过大量稀见的近现代期刊史料,全彩绘制了一幅斑斓变化、摇曳多姿、令人惊叹的中国香港文学地图。

据介绍,赵稀方自其准备博士论文时便开始了对香港文学的研究,他曾辗转多地,将散落各处的泛黄报刊重新捡拾起来,拼合成一幅流动的文学地图,以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与侦探般的敏锐,挖掘出被历史尘埃掩埋的香港文学基因。

除了研究报刊本身,赵稀方还将目光投向那些被视为“边缘”的报章副刊、连载小说、编者按语甚至广告版面。在《循环日报》的政论与市井新闻并置中,在《小说星期刊》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古典诗文、白话小说、新诗共存处,读者可感受到香港文学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在研究过程中,《中外小说林》被重新发现。赵稀方认为,这份杂志展现了晚清香港惊人的文化包容力——通俗文艺与西方侦探小说同版刊载,传统章回体与新兴短篇小说并存。这种“不纯”的文学状态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构成了香港文学最珍贵的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被视为观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殊棱镜时,一系列被主流叙事遮蔽的图景便浮现出来。对沦陷时期戴望舒、叶灵凤活动的考证,还原了历史复杂性;对《文艺新潮》翻译实践的分析,则展现了香港如何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进入中文世界的“转换站” 等等。
在报刊的字里行间,读者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香港,更是未来多元文化共生的可能性,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文化认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对话、调适的过程。山东大学教授黄万华说,这是“一本让香港文坛、学界也会心悦诚服的书”。它提供的不仅是一部文学史专著,更是一种以边缘反思中心、以地方观照整体的思维方法。他认为,这本书的出版面世,将会为香港文学学科建立一个实证的基础,对于香港文学乃至华文文学研究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赵先生满世界跑,四脚朝天找资料,找到史料后,他沉浸练达的讲他看到的故事。”现场活动中,李频分享着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它是报刊史,说它是文学史,说它是香港文化史,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仅仅是。作者在两三个学科边缘交叉处深耕,因而让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人士都蓦然回首,惊讶一声“哦,原来是这样!”他认为,这就是该作的独特魅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