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东坡之寿” 食“黎人之芹”
苏轼居儋结“黎”缘
■ 乔红霞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谪居海南儋州三年,除教化百姓,著书立说,开启海南人文之盛外,还主张汉黎平等,爱黎、和黎、抚黎,与儋州黎民同乐,为宋代黎族记录了宝贵史料。
东坡《自题金山画像》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不少人误解为苏东坡的自嘲,认为东坡谪居海南荒僻之地,能活着就是万幸,还能建立什么功业?事实不然。当我们仔细研究明刻本《宋苏文忠公居儋录》等东坡海南古籍,结合黎族史料,发现东坡先生建立的黎族功业,卓越伟大。

民国十年(1921年)金拱北临东坡居士像。浙江图书馆藏
东坡笔下的宋时儋州
民黎杂揉,屠沽纷然
60多岁的苏东坡贬谪儋州时,已经历过宦海沉浮,他在杭州、徐州、黄州、惠州等地的功业,他的学识和诗词书画,均已名扬天下。被放逐儋州后,生活更加孤寂,环境更加艰苦,食无肉,出无舆,居无屋,病无医,冬无炭,夏无泉。东坡致信友人,说“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苏辙也写道:“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在儋州读书人的帮助下,东坡得以有遮风避雨的桄榔庵。
东坡说海南风土极善,人情不恶。元符二年己卯(1099年),是东坡来海南的第三个年头,这里的人和东坡已经十分熟悉。上元夜,儋州几个老书生,到桄榔庵邀东坡夜游儋耳城,“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东坡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黎杂揉,屠沽纷然”,归来时夜已三更。小坡苏过已经打鼾熟睡。东坡放杖自笑,笑韩愈说的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亦笑韩愈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这则轶事见于东坡的《书上元夜游》(又名《儋耳夜书》),正月十五良宵佳节,东坡与海南数位书生兴致盎然,巡游儋州,步、入、历、(见)“民黎杂揉,屠沽纷然”,这道繁荣的市井风景,经过东坡以文字铺垫,仿佛穿越过小巷,见到了桃花源,豁然开朗,心情愉悦。近千年来《书上元夜游》描绘的儋州正月十五夜景,随着东坡文学词章的节拍,进入广大读者的心田。东坡谪居儋州时“民黎杂揉,屠沽纷然”的社会生态,也被黎族文化学者作为宋代海南州县府控制地区、以汉族为主要居民的地区,有部分熟黎居住的佐证史料。

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施注苏诗》里的《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图书馆藏
东坡爱黎赞黎
首创“黎人之芹”一词
宋代海南黎族,分为熟黎和生黎,熟黎会黎语和汉语,与汉族人居住在一起;生黎居住在黎母山深处,不通汉语,基本不与汉人往来,他们没读过儒家经典、不关心外界的荣辱,却保持着人性的淳朴和善良。东坡《和陶〈拟古〉九首》第九首“黎山有幽子”写的是一位居住在深山的黎族青年,他背着木柴到儋州集市上售卖,遇到了落寞的苏东坡。“黎山幽子”外貌看起来枯槁但神气完好,他不曾读过诗书,也不知孔子和颜回,只是个卖柴的樵夫,东坡峨冠博带、饱读诗书、屡遇贬谪、心情低落,是位被朝廷打压的知名官员兼文学家。两人萍水相逢,语言不通,文化落差巨大,但两人心心相通,互相关爱,“黎山幽子”惊奇地欣赏东坡的儒家服饰,慷慨地送他黎人织造的吉贝布,叮嘱他“海风今岁寒”,要注意保暖。东坡先生感慨天色已晚,鸟兽已归,而“黎山幽子”的家,在高远的孤云深处,山高林密,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直担心他路途上的安全。全诗描写的是东坡和“黎山幽子”在儋州集市相遇相惜,始于自然,源于本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的心灵交流,体现了黎族青年和东坡共有的真诚、善良和智慧。
以“黎人之芹”媲“东坡之寿”,是东坡的发明。东坡笔下有黎母山的奇峰、飞泉、舞鹤,有黎族儿童、少女和青年……但是最令人感佩的是东坡创造的词汇“黎人之芹”。
《沉香山子赋》里东坡对儋崖沉香推崇备至,称赞它“超然而不群”,如果把它置于几案之上,幽香满室,氤氲无穷。东坡在向苏辙推荐儋崖沉香时,还运用了通感修辞,以“盖非独以饮东坡之寿,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为沉香山子增加文化创意。“黎人之芹”一词,首次把黎族人民的情智,友好且准确地表达,体现了东坡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的伟大心胸,真正把黎族放在可敬可爱的文化高度,超越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悯黎情结。

海南沉香山子。张晓武 供图
超前的民族平等意识
“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东坡认为不论汉族还是黎族,都是平等的中华百姓。他撰写《和渊明诗(有序)》曰:“咨尔汉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忿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劝导汉族百姓和黎族百姓,平等相处,辛勤劳作,不要游戏斗殴,耽误农时。如果真出现了矛盾,理亏的首先是汉族百姓。因为汉族接受过儒家教育,首先应该遵守礼法,不应贪图利益,惹起是非。否则就“投之生黎,俾勿冠履”,换位思考,就可以理解黎族的艰辛。
东坡和黎族亲如一家。黎子云是东坡在儋州请奇问俗的好朋友,东坡把他比作自己早年的恩师欧阳修。他初访黎子云,“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突语说坡翁”;再访黎子云及其兄弟,“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昌化军使张中倡议建设一处交游之所,黎子云拿出自家的园池,东坡积极出资赞助并命名为“载酒堂”,也即苏过《论海南黎事书》所讲的乡校。东坡诙谐地把传道授业比作钓鱼,东坡先生钓得“人鱼两忘返”。大家听东坡讲学,乐而忘归,东坡先生也愿学习鴃舌的黎语,把自己变成黎母民。
元符二年冬至日,东坡与诸生一起饮酒,在座的有符林老秀才,有远道而来的朋友吴远游,他和大家以诗、书、酒相娱,写下了“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的著名诗句。
东坡十分重视抚黎策略。在儋州,他写诗三首,送别昌化军军使张中,称赞他是“海国奇士”,“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元符三年(1100年)东坡北归,至徐闻时,撰《伏波庙记》曰:“自北而南洗汝胸,抚循民夷必精通。自南而北端汝躬,屈伸穷达常正忠”。东坡抚循民夷的主要策略是顺应习俗,潜移默化。如海南的沉香,主要产自黎区,汉人要买沉香,只能用牛与黎人交换,然而黎人得到牛后,经常用以治病,治病方法是杀牛祭祀驱邪。东坡建议保护耕牛,就书写了柳宗元《牛赋》,赠琼州僧人道赟,让他帮助讲解。丹阳(今属江苏)的葛延之来儋州向东坡请教作文之法,东坡告诉他儋州有数百家住户,大家所需物品,都从市场得来。但是不能白拿,必须通过一件物品才可拿回自己用。这件物品,就是钱。作文也是这样。天下的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随意乱取,也必须通过一件物品来取,然后才能为己所用。这件物品,就是意。所以是“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葛延之听后,认真地把这条东坡语录书写在衣服的佩带上,伴随他穿行于儋州街区。
东坡居儋期间,正是海南黎区道路阻隔时。在海南侍奉父亲的苏过,受东坡早年对少数民族“治之以不治”策略的影响,在充分了解黎族父老民言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南黎事,驳斥了以往不切实际的建议,提出对黎族实行自治的策略,对后世颇有启发。
东坡与黎族结下了深情厚谊,将到广州时,海南的蛮唱黎歌,仍然余音袅袅,回响在他耳边。“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着黎衣冠。白头穿林要藤帽,赤脚渡水愁花缦。不愁故人惊绝倒,但使俚俗相恬安。”东坡北归不久,海南生黎争相归附宋王朝。
苏东坡以远见卓识解读黎族,以文学天才描绘黎族,他爱黎、和黎、抚黎的思想和实践,教化了黎族百姓,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笔下的黎族先民淳朴友善、智慧且有情趣,可解东坡危难,可与东坡对谈。苏轼赠送海南沉香,给他亦师亦友的弟弟苏辙,贺六十岁生日,用食“黎人之芹”和饮“东坡之寿”并提,赋予深情。
(作者系海南省图书馆东坡文献研究与保护领导小组副组长、研究馆员)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