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都需要练就一项技能——假笑。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内心疲惫不堪,却还得对外挤出一个笑容?这不是“微笑传递温暖”,而是你在进行情绪劳动。尤其是假笑,不仅影响情绪,还可能对大脑和身体造成长期负担。
今天是世界微笑日,比起微笑,我们更想和你聊聊常被人忽视的“假笑”。
一、什么是假笑?
要了解假笑,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真笑。通过脸部42块肌肉的不同组合、收缩和扭曲,我们呈现给世界的面孔在不断变化。人类可以产生数千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其中包括19种不同类型的微笑。
然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的研究,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微笑,即“杜兴微笑”(Duchenne Smile)。

图/Pixabay
杜兴微笑由法国解剖学家杜兴于1862年发现,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得到重视。
杜兴通过研究发现,“真正的”微笑主要有两块脸部肌肉参与,即连着嘴角的颧大肌和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前者收缩能让嘴角上提,后者能牵动苹果肌向上运动,且让眼睛显得更弯,与此同时,有些人的眼角会出现笑纹,或者卧蚕更加明显。
假笑(non-Duchenne smile)则是指非自发性、非真情流露的微笑,通常在不愉快、不自在甚至紧张时被迫表现出来。
从神经控制来看,真笑由大脑边缘系统触发(情感驱动),假笑则受额叶皮层控制(意志控制)。面部表情上,假笑往往缺乏眼轮匝肌的活动(即眼角无细纹),只动嘴角。
? 如何区别真笑与假笑?


二、假笑与心理健康:一场慢性消耗
心理学家Hochschild提出“情绪劳动”概念时指出,表层情绪劳动(surface acting)会造成情绪脱节(emotional dissonance),即表现出的情绪与内在情绪不一致。
长期假笑可能导致:
情绪疲惫
心理压抑与自我疏离
抑郁与焦虑倾向增加
2021年《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研究指出,持续假笑的员工出现职业倦怠的风险提升了近40%。

三、假笑影响社会认知与人际信任
人类具备识别面部表情真伪的进化机制。虽然礼貌性微笑在社交中很常见,但过于刻意、不真诚的笑容可能让对方感觉“哪里不对劲”,进而削弱对你的信任感和亲近感。
假笑会:
被识别为不真诚,降低信任度
引发沟通疏离感,阻碍情绪共鸣
削弱群体凝聚力和合作意愿
一项fMRI(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显示,大脑在接收到“假笑”表情时,内侧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显著下降,这意味着我们对其社会价值评估更低。
四、假笑对身体的潜在危害
长期压抑真实情绪、强装笑脸会给身体造成慢性压力反应——当我们违背内心感受去假笑时,身体可能释放更多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使我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学家称这种内外情绪不一致的状态为情绪失调(情绪脱节),它会引发生理上的压力反应。
相关健康影响包括:
出现睡眠问题、头痛、高血压等应激相关的健康问题
心率变异性下降,心血管负荷增加
免疫系统受抑,容易感染疾病

一项发表于《Psychosomatic Medicine》的研究发现,在强制微笑组中,受试者血压和主观疲惫感均高于自然微笑组。
五、试着更健康地表达笑容与情绪
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情绪的权利,今天是世界微笑日,我们提倡笑容带来温暖,但更重要的是笑容的真诚与健康。
心理韧性研究指出,能自由表达真实情绪的个体,具备更高的情绪恢复力与幸福感。当然,如果你实在笑不出来,拉动下脸部肌肉,做下假笑动作,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不要被压力压垮,不要被沮丧情绪占满了心窝。
微笑的意义不应仅限于嘴角的弧度,而是情绪与认知一致性的体现。
真诚的微笑,胜过千句敷衍;真实而适度的情绪表达,是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
来,笑一个吧!
文/张乐怡
图/张乐怡(AIGC辅助生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