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
包头黄河湿地正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
吸引着天鹅、灰鹤、凤头鸊鷉
白鹭、红嘴鸥等众多候鸟
绘就出一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近日,央视《大美中国》栏目将镜头对准了停留在包头黄河湿地的候鸟。据报道,在近一周时间里,科研人员在黄河包头段沿岸湿地发现了近60只疣鼻天鹅、500多只大天鹅和近3000只小天鹅。


包头位于全球候鸟九大迁徙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上,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补给站。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监测到的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据2018年-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停歇包头的过境水鸟从15000余只增加到46000余只;2019年-2023年连续5年监测到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和白尾海雕,近些年还监测到世界级濒危鸟种青头潜鸭、白头鹤、黑颈鹤等,其中,黑颈鹤为内蒙古鸟类新记录。

爱鸟日的设立,旨在增强人们的爱鸟护鸟意识。如今的包头,生态保护已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野生动物救助站全天候运转,雕鸮、蓑羽鹤等珍稀动物在这里得到救治;组建“黄河大集群众义务巡逻队”特色义警团队,邀请无人机爱好者加入巡逻队伍,化身生态“哨兵”;物流寄递业专项检查拦截野生动物制品运输12批次,从源头斩断非法贸易链条。这些努力让包头的生态图景焕发新貌:黄河湿地东河段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遗鸥,蒙古野驴、戈壁盘羊、鹅喉羚、猞猁在达茂旗频现身影,黄河湿地小白河段在候鸟迁徙期成为天鹅、大雁等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这背后,是一座城市的不懈努力,包括湿地恢复、空气质量改善、污水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等各方面。资料显示,目前我市拥有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个。全市优良天数比例由2014年的52.1%提高到2023年的86.5%。2024年,我市还获得联合国“自然城市”殊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诗经》“呦呦鹿鸣”的古老意象,到“万鸟翔集”的现代图景,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用生态文明的密码,解锁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正在广袤大地徐徐展开。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