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章紫薇 熊睿琦
五月的一个清晨,在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发电分公司机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个专注的身影——他紧盯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快速记录着各项参数,普通人难以察觉的数值变化却是这位“90后”技术员眼中必须捕捉的“重要信号”。
他是李塞,一位在热力发电一线坚守了10年的年轻“技术大拿”。2015年,李塞从湘潭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大唐国际张家口发电分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检修工,开始汽轮机本体检修工作。
在热力发电厂中,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汽轮机如同精密运转的巨型心脏,只有每个部分都严丝合缝,才能实现安全高效发电。在这里,毫厘间的偏差就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正因如此,汽轮机本体检修被视为电力行业的“外科手术”。在生产车间巡检发电机设备,检查跑冒滴漏,用点检仪测试振动是李塞每天的工作日常。

李塞在测量汽轮机小轴晃度。受访者 供图
步履匆匆、目光坚定、眉宇间透着专注和较真,这是李塞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车间的炙热,让他安全帽下的工作服常年带着汗碱。
初入职场时,面对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精密的操作系统,刚刚走出校门的李塞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课本上的理论在复杂设备前显得苍白无力,第一次参与机组大修,我连汽轮机转子间隙调整都算不准。”回想起刚刚从业时的手足无措,李塞记忆犹新,但他始终坚信“干一行就要精一行”,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让他开始了孜孜不倦、昼夜不分的学习和练习。从最开始手抄系统图,跟着师傅一点点学,到后来主动加班研究设备结构,再到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慢慢积累经验,一步步成长为“行家里手”。
为了带动更多年轻人一起钻研业务,他主动提议成立了汽机车间青年突击队。“当时主要是想把车间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组织起来,面对一些突发的急难险重情况,能够顶得上。”李塞告诉记者。在某次进行外部市场的机组检修时,他所在的班组就遇到了超超临界机组(专业术语)的难题。面对艰巨的任务,李塞主动请缨:“让我想想办法。”于是,他与同事们一起仔细研究图纸,咨询有经验的师傅,共同探讨商议,不厌其烦地和“硬骨头”死磕。最终,他提出创新方案,切割部分汽缸隔热板,再焊接顶点,配合千斤顶逐次缓慢将高压内缸顶出进行起吊,成功地解决了高压内缸起吊不顺利的难题。“现在回头看,那些油污满身、通宵抢修的日子,都是成长的台阶。”李塞说。

李塞(右二)在与QC小组成员进行讨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熊睿琦 摄
在同事眼中,李塞不仅是操作能手,更是解决问题的“智多星”。工作之余,李塞牵头成立了QC小组。“我们成立这个小组是想从小切口解决一些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提高了胶球系统的收球率,降低了汽轮机轴承瓦温超温预警次数等等,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谈起自己的专业,李塞眼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自豪与热爱。此外他还主动开展修旧利废工作,对损坏角磨机进行分类统计、重新拆解再组装,使20余台废旧角磨机恢复原有性能,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20余万元。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10年时光中,李塞从稚气未脱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今天的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他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电力事业。当被问及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时,他说:“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得有钻劲、狠劲和傻劲。钻技术难题,敢啃硬骨头,还要愿意分享经验。青春就是别怕吃苦,干出点实实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