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袁怀志)在秦巴腹地曾经背负“精神乞丐村”标签的湖北竹山县,通过一场持续32年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式乡村治理“星火”实践,蝶变为享誉全国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多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总结推广。核心密码在于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协同、三治融合、久久为功”的基层治理模式,点燃了乡村善治的燎原之火,绘就了一幅星光璀璨的治理新图景。

党建领航:红色火炬点燃“星”治之火
走进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村口的“十星文明创建展览馆”记录着30余年的变迁。在这里,党组织始终是“十星”创建的核心引擎。竹山县委8任县委书记以钉钉子精神为十星创建赋能乡村治理,构建县委书记挂帅、乡镇党委书记主抓、村党支部书记落实的“三级书记抓创建”责任链。全县244个村(社区)党组织发挥核心堡垒作用,党员带头争“十星”,全县设立“党员中心户”,包联农户,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鲜红党旗始终在基层治理一线高高飘扬。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备受重视。竹山县在“十星”创评对象上聚焦农户家庭,抓住了基层治理的关键主体——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维护社会的基础,是众多社会组织的核心组织。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家庭)”创评和其他注重个体对象的创评活动相比,对象具有更持久的参创稳定性、更鲜明的团队荣誉感、更自觉的自我约束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十星文明创建促进了乡风文明,夯实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
群众争星:德治之风助推“星”火燎原
在潘口乡魏沟村公示栏前,村民围看最新“十星户”评选结果。“垃圾分类没做好就评不上‘生态星’,这标准是大伙一起定的!”村民王大爷说。

宝丰镇龙井村“红白喜事协会”将宴席标准从800元/桌降至300元,带动全县244个村形成文明新风。
竹山县公布2023年度上半年“十星级文明农户”(家庭)评选结果,111,200户群众参与评选,评出“十星”户69,228户,占比62.3%,户户“亮星”、家家“晒星”。
富润屋,德润身。竹山县的“十星级”创评的核心,在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在麻家渡镇,村民争创“十星”的热情高涨。各村普遍建立“道德银行”和“积分超市”,村民通过规范日常行为、积极参与公益、争创更高星级等方式积累“道德积分”,兑换实实在在的生活物资或服务。村民从“要我创”变成“我要创”,自发成立“十星”文明理事会、“十星”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村民调解队主动介入,成功化解了多起因建房引发的邻里边界纠纷。德治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乡村治理的强大内生动力。
示范引领:逐星而行造就“星”光闪耀
一个“十星好人”就是一个正能量源,一群“十星好人”就是爱的“反应堆”。漫步于竹山城乡,一阵阵文明新风扑面而来。道路上车辆行驶有序、礼让行人,居民小区里尊老爱幼、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竹山县以“十星”系列创评为载体,深入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通过持续评“星”,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焕云、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中国好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王义富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目前累计上榜“中国好人”4个、“湖北好人”8个、荆楚楷模2个、十堰市道德模范12个、“十堰好人”64个、县级道德模范92个。全县5000余名干部、职工深入县城及周边乡镇2.8万户居民家中、3000多家门店里开展走访包保活动,宣传文明创建知识;文明创建观察团254名成员和9000余名文明志愿者走街入巷,开展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典型示范带领下,越来越多群众从原来的“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成千上万的“红马甲”志愿者奔走在竹山的城乡间,用行动和爱心共同为这座城市注入文明能量。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竹山县每年隆重表彰“十星级文明示范户”,将他们的事迹编成读本、搬上舞台,通过巡回宣讲、“晒星榜”等形式广而告之。从昔日重点帮扶村蜕变为省级文明村的宝丰镇龙井村、麻家渡镇罗家坡村等,成为鲜活的“明星”样板。这些身边可感可学的典型,如明灯般照亮前行之路,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形成“争星”“追星”“护星”的浓厚氛围,以示范引领激活乡村治理。
汇聚力量:多元共治铺就“星”光大道
在文峰乡轻土坪村,“十星文化大院”里的道德评议会正在评选“孝老爱亲星”,这种将德治与自治结合的场景已成常态。竹山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十星”指标,建成250个十星文化广场,244个村级法治阵地。在“冯显亮调解工作室”中,年均调解成功率达95%,刑事案件发案率较2018年下降38%。
智治赋能更让治理提效,在竹山县社会治理中心,12个部门集中办公,“十星服务窗口”年均化解矛盾2000余起,“智慧十星”平台年均处理问题1.2万件,办结时效提升40%起。
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竹山县在“十星”创评中并非孤军奋战,通过有效整合多元力量,形成了“县级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管、村组主抓、群众主体”创评机制。组织县乡职能部门资源下沉,精准对接村民在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星”级需求;“法律明白人”、乡贤能人依托“说事室”“乡贤评理室”“议事小院”等平台,化解邻里土地、家庭赡养等纠纷;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关爱帮扶、理论宣讲活动。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机制,打造出竹山县独具特色的基层多元化共同治理“星”光大道。
久久为功,行而不辍,造就“星”河璀璨
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村民胡义贵感慨:“变化太大了!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里争吵打架几乎绝迹,大家都一门心思奔发展。”
1993年以来,竹山县委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持之以恒地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赋予“十星”新内涵,先后17次对“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星标准予以调整,对十颗星的名称和每颗星创建内容的确定,从初期侧重思想教育,拓展至涵盖文明实践、法治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兴旺等乡村治理全领域。
如今的竹山,产业因“星”而兴,7万农民变身产业工人,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崛起;乡村因“星”而美,186个市级以上生态乡村串点成线,“十星小院”成为网红打卡地;治理因“星”而优,基层矛盾调解成功率高达98.2%,信访总量下降42%,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十。

32年,竹山县与时俱进,用十星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大门。
32年来,竹山县始终坚守初心,用“十星”这只“金锄头”,开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天地。
32年,竹山县厚积薄发,用“十星”这支“金画笔”,绘就了基层治理和谐繁荣的新图景。
32年,不是终点,而是竹山县45万执着的“追星族”,阔步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的新起点。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