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电子阅读改变了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6:36:00    

自书籍诞生以来,“重量”就是一个困扰无数读书人的问题,倘若细心查考相关史料,几乎可以撰写出一部有趣的“书籍减重史”:从竹帛到纸书,从线装到胶装,从胶版纸到轻型纸,还有油墨重量,以及字体、排版对纸张的节约,等等。因为书籍的重量与体积难以忽视,所以,无论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来说,想要大量地收藏纸质书,都是一件颇考验财力的事情——不仅购置书籍耗费钱财,存放书籍的空间更是令人头疼。这就是电子阅读应运而生的前提。

据说电子阅读最早可追溯至1971年的“古腾堡计划”,到20世纪90年代,小说家王小波曾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过一个电子小说系统,但并未推广应用。电子阅读真正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大约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我至今记得那个年代论坛里四散传播的种种简易格式的电子书,其中大部分都排版糟糕、错漏百出,但对一名藏书有限且没有书房的青年人来说,已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当时的笔记本电脑十分昂贵,在校学生也无力配备台式机,手机功能仅限于打电话、发短信,所谓“电纸书”更是未出现的事物。我的方法是在网吧用电脑将电子书导入一台大屏幕的电子辞典,以电子辞典的存储容量,一次足可导入三四十本。就是通过这台电子辞典,我在三四年的时间内读完了五六百本书,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今天,电子阅读的普及度已无需多言,通过互联网书库订阅,大众读者也可坐拥万卷。当然,我们还时时会听到一种声音,这种声音认为,电子阅读将造成阅读的退化:人们在面对电子介质时,无法保持足够的专注,易受其他信息干扰;电子阅读的知识吸收是碎片化的,属于典型的“浅层阅读”;互联网书库过多的选择反而让读者在无所适从中虚度时光……纵观近百年的思想史,这样的论调其实并不稀奇,比如,早在1928年前后,历史学家傅斯年就曾提出一种“文学退化论”,他认为文字的发明使得上古时期那种口耳相传的文学形态趋于消泯,相比声音的文学,文字的文学是一种退化,它极大地折损了人类的性灵。再比如,在音响领域,也向来流行着数字音乐(CD、MP3)不如模拟音乐(黑胶、磁带),流媒体音乐(在线播放)又不如数字音乐的论调,至今仍有许多“老烧”坚持听黑胶唱片。但是,每当面对这种论调,我就不免想起20年前的那台电子辞典——对于那些并不富裕又想大量读书的普通人而言,还有什么是比电子阅读成本更低的方式呢?

因此,如果说电子阅读改变了什么,我并不想重复那些老生常谈:比如加强了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增进了阅读场景的丰富性等。古人有“入厕读书”的种种趣谈,欧阳修读书有“三上”之说(马上、枕上、厕上),电子阅读的普及当然也可为此提供便利。而我想说的,是“成本”二字。

去年我看过一则关于山西五台县的史料,记载的是科举废除、新学兴起之后,当地百姓的怨言。有人抱怨说,过去考科举读“四书”,一部“四书”传几代,清末兴办学堂后,知识日新,教材常换,对于普通农户而言,光教材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甚至许多子弟因交不起教材费而弃学。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于1930年首次出版,定价两块六,而那年东部沿海省份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不过十六块钱。换句话说,普通人有条件买书、藏书,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情形。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鄙视阅读背后的经济账呢?从这个角度看,电子阅读当然是巨大的进步,它所带来的最重要改变,就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成本。诚然,在电子媒介中,阅读或许不是娱乐的首选,但是,只要成本降下来,读者的基数就会不断增加。读者的基数增加上去,阅读的影响与效用才会更大。此外,还有时间成本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搜集尽可能准确的知识或信息,在这个方面,电子阅读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没错,阅读确实需要考虑成本、计算投入,我想,这是比焚香净手打开一本精装书的仪式感,或者翻动册页玩味墨香纸纹的闲情逸趣都重要百倍的事情。阅读可以是娱乐,可以是劳作,可以是修炼,可以是积贮,但唯独不该是一种高成本的“艺术”。


并州新闻 何亦聪

相关文章